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為現名。紫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為現名。紫臺堅持面向天文學重大科學問題,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以構建完整的天文科學與技術創新體系為著力點,建設我國一流的天文基礎和應用研究及戰略高技術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廣泛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v橫星際,筑夢鐘山。紫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質和空間天文、南極天文和射電天文、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等學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團隊并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
紫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以構建完整的天文科學與技術創新體系為著力點,建設我國一流的天文基礎和應用研究及戰略高技術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廣泛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紫臺不斷明晰戰略定位,凝練創新目標,努力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研發應用完整的創新價值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底,紫臺總職工362人,其中科技崗位人員179人、支撐崗位人員78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4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9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98人,具有碩士學位57人......
面向天文學的重大科學問題,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紫金山天文臺(簡稱紫臺)以構建完整的天文科學與技術創新體系為著力點,建設我國一流的天文基礎和應用研究及戰略高技術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國際水平的...
史生才,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紫金山天文臺“毫米波和亞毫米波技術實驗室”首席科學家?,F任紫金山天文臺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天文學會射電天文專業委員會主任。他1985年畢業于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1988年獲得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碩士學位,1996年獲得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學位。他是1998年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999年財政部“國外杰出人才引進計劃”與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入選者,201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2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史生才研究員主要從事太赫茲波段高靈敏度超導探測器的器件物理、技術與應用研究,帶領團隊在其研究領域做出了系統的創新性貢獻,主要包括:1)提出雙子與分布式超導隧道結陣列結構,解決了超導隧道結量子混頻關鍵問題;發展無調諧模式超導隧道結混頻器技術,為在干涉陣等復雜系統中應用奠定了基礎;突破氮化鈮高能隙超導隧道結混頻器技術,為我國開展空間太赫茲天文觀測奠定了基礎。2)提出超導微橋首個頻率相關非平衡態熱點模型,成功研制了國際最高靈敏度及最高頻率超導熱電子混頻器;突破國際新興的超導動態電感探測器和相變邊緣探測器技術,成功研制了我國首例千像素以上太赫茲超導相機系統。3)研制的超導探測器成功應用于我國13.7米毫米波望遠鏡、國際天文大科學裝置ALMA和SMA等,并將在我國空間站巡天望遠鏡上實現應用,支撐并推動了我國太赫茲天文學的發展。
超導電子學、太赫茲技術、射電天文
研究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