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為現名。紫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更為現名。紫臺堅持面向天文學重大科學問題,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以構建完整的天文科學與技術創新體系為著力點,建設我國一流的天文基礎和應用研究及戰略高技術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廣泛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v橫星際,筑夢鐘山。紫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暗物質和空間天文、南極天文和射電天文、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等學科方向形成卓越科研團隊并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
紫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以構建完整的天文科學與技術創新體系為著力點,建設我國一流的天文基礎和應用研究及戰略高技術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廣泛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紫臺不斷明晰戰略定位,凝練創新目標,努力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研發應用完整的創新價值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底,紫臺總職工362人,其中科技崗位人員179人、支撐崗位人員78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4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9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98人,具有碩士學位57人......
面向天文學的重大科學問題,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紫金山天文臺(簡稱紫臺)以構建完整的天文科學與技術創新體系為著力點,建設我國一流的天文基礎和應用研究及戰略高技術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國際水平的...
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一項研究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獲獎成果是由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首席研究員徐燁領銜的研究團隊完成的“基于高精度脈澤天體測量的銀河系旋臂結構研究”(完成人:徐燁、鄭興武、張波、李晶晶、吳元偉),參與完成單位包括南京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
銀河系旋臂結構是當代天文學最具挑戰的研究課題之一。經過近20年的努力,徐燁率領的研究團隊實現了天體測量技術的劃時代突破,在銀河系旋臂結構領域做出了系統性、開創性的工作:
?。?)通過尋找定位旋臂的脈澤“燈塔”、多參考源校準和消除大氣效應的精準“對焦”等技術創新,使天體距離測量的范圍和精度比同時代的依巴谷衛星提高了約200倍,實現了對6萬光年外天體距離的精確測量。
?。?)通過高精度測定一批定位旋臂的天體距離和運動,首次精確描繪了太陽附近旋臂的結構和運動特征,并發現了銀河系的一條新旋臂——本地臂。
?。?)首次提出銀河系是由充滿臂間次結構的多條旋臂組成的復雜旋渦星系的新觀點。
該項成果顛覆了人們對銀河系旋臂結構的傳統認知,開啟了銀河系結構研究的新高度,推動了高精度天體測量技術的進步,對銀河系暗物質分布和宇宙學等領域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相關研究工作被該領域國際權威專家評價為“開創了三角視差測量的新紀元”“銀河系結構研究領域的里程碑”,被《科學》雜志評價為“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描繪了太陽附近銀河系的旋臂結構”。
黨建動態